服饰史的近代史段界定:应为1840年至1949年,即清末民国时期。这是一段传统与开放并存的历史时期。在那个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层面中,开放式的引进是以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而使传统文化逐渐解体为前提的,是那个特殊时期服饰“西服东渐”现象的文化基础,时间跨度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叶,文化背景处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又互相交融下,有吸收,有利用,有拒绝,对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服饰产生不同深度和层次的影响,形式异彩纷呈,清晰地折射了传统工艺文化的价值。
    因此,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舶来品”对当地已有的服饰样式产生了强烈冲击,由于西式服饰的进入,而中式服饰也并未退出,这时就出现了西服、连衣裙、皮鞋与长袍、马褂、袄和马面裙、“三寸金莲”弓鞋并行的使其,同时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装的流行,具有典型的中西服饰文化的交流特征。如:江南地区的上海、齐鲁地区的青岛,最先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文化与艺术的熏陶,服饰出现中西服饰杂糅现象,是我国罕见的西方文化缩影的典型例证。
    因此,这种中西混穿的时期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出现了本质的变革。在1911年至1949年的这段时期内传统服饰仍然是中国人的主流服饰,是清末传统服饰历史的延续,应该归入服饰的近代历史时期以内。可以说,这个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服饰历史和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证作用,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