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档案编研 > 名人荟萃 > 正文

名人荟萃

檀 耀 辉 教 授

来源:档案馆      作者: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3-07-06     点击量:

一、檀耀辉教授简介

檀耀辉(1916~1990)原名檀鉴(1939年以前用),安徽望江县人,发酵酿造专家,在我国发酵界享有盛誉。

檀耀辉少时曾在私塾读书,十三岁才进小学。檀读中学时,正值抗战爆发,他所就读的安庆六邑联合中学几经迁徙,他均随校就读。1938年檀耀辉高中毕业时,安庆已经沦陷,为了继续求学和抗日,檀耀辉在战争的烽火中,从皖南出发,徒步行千里,辗转到达当时的抗敌后方——贵州。1939年他考入贵阳私立大夏大学数理系,1940年他又重新考入当时设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化系。檀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发愤学习,194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檀从浙江大学调至南京工学院,在食品工程系任教。1958年在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时,檀耀辉服从国家需要又从南京调至无锡,此后便一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任教,并担任发酵教研室主任近二十载,为发酵学科和学校发酵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檀教授长期从事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科研工作中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不断吸收本专业范围内国内外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的技术,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因而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科研成果累累。早在四十年代,他就在当时颇有影响的《黄海》杂志上发表多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五六十年代他又在《微生物学报》、《化学世界》等杂志上发表有关微生物和发酵研究等方面的不少论文。粉碎“四人帮”后,他怀着为“四化”多作贡献的丹心一片,更加努力工作。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时,他是学校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之一,多年来共培养了十四名研究生,为我国发酵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还代培了多名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多年来,他所负责的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如赖氨酸、谷氨酸等的研究,包括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苏氨酸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有的获得了科技奖,有的已获得国家专利权,有的投入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檀教授还经常在外讲学,进行咨询服务,他指导了安徽濉溪“口子酒”人工老熟新技术,使该酒跻身于国内名酒行列;他曾亲临镇江恒顺酱醋厂,为镇江香醋夺金牌出谋划策;他还义务远赴贵州、四川等边远地区单位进行咨询、讲学,为推动我国发酵工业发展不辞辛劳。多年来在进行科研、教学的同时,檀耀辉教授仍然笔耕不缀,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多种专业杂志上发表,有几篇获得了无锡市优秀论文奖。他还勤于编写教材,编写或主审、主编多本高等学校教材,如《微生物学》、《酒精工艺学》等。檀教授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略谙日语和俄语,他翻译出版了多本译著,都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檀耀辉教授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青年时代,他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目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曾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读书,想为民族奋起出力。1949年前夕,他拒绝了去台北糖研所和台北大学任职的邀请,毅然留在大陆,继续在母校任教,准备为建设新中国尽自己的一份力。1949年后,他在教育战线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科技人才,同时他在科研方面对我国传统发酵产品及新兴发酵产品的研究和应用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党的教育下,檀耀辉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入党的要求,1980年他参加了民主党派组织——中国民主同盟,这以后他继续靠拢党组织,与党肝胆相照,又多次提出入党申请,1987年他终于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古稀之年实现了三十多年的愿望。入党后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以工作为重,为了早日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L-苏氨酸的菌种选育、小试和中试,他推迟手术,提早出院,克服病体折磨,为苏氨酸的小试、中试费尽心血,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檀教授直至病危时,他还困难地握笔向组织上提出建议,仍念念不忘学校发酵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关心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发展方向。他象春蚕那样为发酵事业吐尽了最后一口丝。

二、学习与工作简历

1931年~1934年 安徽安庆初级中学

1935年~1938年 安徽安庆六邑联合中学

1939年9月~1940年7月 贵州贵阳大夏大学数理系

1940年9月~1944年7月 浙江大学农化系

1944年~1952年 浙江大学执教

(1946年6月一1946年12月 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贵州遵义酒精厂兼任技术员

1948年8月一1949年1月 杭州清华中学兼任化学教师)

1952年~1958年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讲师

1958年~1979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讲师

1979年~1986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1986年~1990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

1990年4月 病逝

三、校内外任职情况

多年来檀耀辉教授曾担任过:

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工系发酵教研室主任;

中国化工学会会员;

江苏省食品发酵学会理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常务理事;

政协无锡市第六、七届委员;

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

江苏省轻工业学会理事;

轻工业部发酵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学术顾问;

中国微生物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轻工业出版社编委;

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专业考核组成员;

《中国酿造》杂志编委;

《微生物学报》编委;

《江苏调味副食品》杂志顾问;

《食品工业丛书》编委会编委;

《中国调味品》编委会委员等

四、主要学术研究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发酵

微生物酿造

(一)L-赖氨酸菌种选育和发酵法生产L-赖氨酸工艺的研究

L-赖氨酸为人和动物体营养的八种必须氨基酸之一,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食品、饲料、医药工业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饮料中添加适量的赖氨酸,可以大大提高饮料的转化率,降低饮料中的粮食消耗,因此发展赖氨酸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八十年代初时,我国的赖氨酸产量与世界上几个主要赖氨酸生产国相比差距比较大,因而赖氨酸当时在国内应用主要限制在食品工业,实际上我国饲料用赖氨酸需求量也很大。从与国外的生产水平相比来看,我国产量低主要是菌种产酸性能不高,转化率低,因此发展赖氨酸生产的主要技术关键是提高菌种产酸性能,降低生产成本。面对这一问题,檀耀辉教授一直潜心钻研,并指导研究生对选育高产赖氨酸菌种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终于在1981年3月选育得黄色短杆菌抗药性突变株FRR’961,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该菌摇瓶产酸达4.8%左右,该菌株在当时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后经福州味精厂用甘蔗糖蜜为培养基,进行扩大中试,结果产酸4.9 %以上,转化率30 %以上,总收得率70%以上。1983年5月经福建省科委鉴定,认为这一菌株发酵生产赖氨酸转化率高,产酸有潜力,发酵液中的赖氨酸易于提取,总收率高,它具有工业发酵生产赖氨酸的能力,是国内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优良菌株,并将它作为生产菌种定名为XQ782(即无锡轻院782)。1985年江苏省科委又下达“用原生质体融合法提高赖氨酸菌种产酸性能的研究”的项目,檀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当时在国内将短杆菌原生质体融合应用于氨基酸菌种的选育方面尚属空白。檀教授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经过三年努力,他们全面完成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各项指标。他们通过研究氨基酸生产菌黄色短杆菌和乳糖发酵短杆菌原生质体形成、再生、融合等条件,证明了黄色短杆菌和乳糖发酵短杆菌菌种问融合的可能性,并在原有赖氨酸产生菌F11—519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微生物育种,采用比较新颖的育种手段——原生质体融合与诱变法,获得一株高产赖氨酸的菌株FB21,它在合适的培养基上产赖氨酸达7.2%左右,比原来的菌株高出45%,该菌株的转化率达40%,利用该菌株进行深层培养——25升发酵罐发酵,上罐产酸达6.0 %以上。他们还对从发酵液中提取赖氨酸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经研究采用离子交换法提取工艺提取率平均至77.2%。1989年经江苏省科委组织鉴定,认为他们所选育的菌株FB21综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一支很有潜力,很有希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菌株。他们的这一研究,为发展赖氨酸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二)L-苏氨酸菌种选育和发酵法生产L-苏氨酸的研究

L-苏氨酸(L-Threonine)也是人和动物体营养的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被誉为第二(或第三)限制性氨基酸,为指定的食品强化剂及饲料添加剂,在食品、饲料中添加少量L-苏氨基等必需氨基酸,可大大提高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但长期以来国内限于价格因素,L-苏氨酸主要用于医药尤其是复合氨基酸输液,并一直依赖于进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L-苏氨酸都是从动植物蛋白的水解液中提取得到,工艺复杂,成本亦很高,继而采用了化学合成法,但收率很低。七十年代初日本最早开始采用发酵法生产L-苏氨酸。我国对于L-苏氨酸的研究起步较晚,七十年代国内曾有过少量的合成法生产,但因工艺复杂、成本太高早已停产。八十年代时我国在L-苏氨酸发酵法工业生产方面研究仍是空白。为填补国家这一空白,尽早实现L-苏氨酸工业化生产,改变我国苏氨酸依赖进口的局面,檀耀辉对此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初他带领三名研究生进行L-苏氨酸菌种选育工作,经过采用不同菌种反复实验,最后选定乳糖发酵短杆菌XQ5121为亲株,通过化学诱变处理和 AHV、AEC药物平板及SAM平板定向筛选,于1984年9月选育获得L-苏氨酸优良生产菌株ZT一1,摇瓶产酸率达1.6 %,居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同年以“L-苏氨酸的发酵生产方法”为题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并于1985年承担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L-苏氨酸研究项目。他们的这一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和经济价值,为L-苏氨酸发酵法工业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因而1986年正式承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L-苏氨酸菌种选育、小试及产品分离提取”,后又承担了后继项目“L-苏氨酸中试”,檀教授均为项目负责人。为完成各项攻关指标,他们对ZT一1菌株进行了多次分离纯化和摇瓶工艺条件改良,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攻关,在鹰潭市生物化学制品厂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完成了全部攻关计划内容和技术指标,在6m3发酵罐上连续四罐平均产酸达2.33%,单批提取率达43.22%,成品质量符合国内外药典标准,整体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并于1989年9月起正式投入工业化批量生产。苏氨酸研究列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后,檀耀辉已身患绝症,为了保证这个项目的顺利进行,他忍受病体的折磨,推迟手术,提早出院,为苏氨酸项目的小试、中试费尽了心血,在他去世前一段时间仍然关心这个项目。这两项项目最终于1990年11月通过部级鉴定,12月通过国家级鉴定。这一研究在国内率先实现L-苏氨酸生产工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为早日实现我国药用氨基酸套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柠檬酸高温发酵菌种的选育及发酵工艺条件的探索

柠檬酸是以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重要有机酸之一,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制药、纺织、日用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众所周知要使发酵产品产酸率提高,菌种是一个关键,而不同的菌种又有其最适生长温度及最适发酵温度,柠檬酸也是如此。当时国内采用的柠檬酸生产菌种发酵温度为34℃,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发酵,其转化率往往急剧下降,杂酸也较多,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用冷却水将温度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常要用制冷机才能达到要求,从而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所以选育高温发酵菌种,在发酵工业中有着很重要的实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檀教授指导毕业生展开了柠檬酸高温发酵菌种选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在于选育高温菌使之能在高温下培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分泌的酶具有较高的耐热性。通过研究,经用紫外线Co60一γ1射线和氯化钾的单独与复合处理,筛选出了一株柠檬酸高产菌株,结合正交试验,对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40℃时,产酸由原株的9.05±1.69%,提高到了12.23± O.46%,转化率也由原来的由58.6%提高到84.43±2.9%。虽然这一菌株的发酵最适温度没有提高,但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这一菌株的产酸率和转化率受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比原菌株要小。

(四)对酿造调味品的研究

酿造调味品可以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们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醋,酿造调味品就占了两项,这就充分说明了它们的重要性。要丰富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要不断地提高这些传统酿造食品的质量,并增加新品种。檀教授是我国发酵酿造专家,他一直关注着我国酿造调味品的发展,他曾在《调味副食品科技》杂志上开辟了酿造微生物基本知识讲座,为人们介绍酿造微生物的系统知识,并在这一领域作了大量研究:醋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发酵食品,它具有调味、防腐等多种作用。食醋风味是由有机酸、糖、醛、酮、酚等及氨基酸等物质构成。据日本资料报导,食醋中能检测出130多种成份,这些微量成份的含量高低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都会影响到食醋的质量。食醋风味物质的产生一是由于原料,二是由于一些微生物的发酵,三是由于陈酿。针对这一问题,檀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可从提高氨基酸的含量;添加蛋白水解液;添加乳酸;生醋醪添加一定量的蛋白酶和淀粉酶;使用固体醋醪等方法来提高液态醋的风味。还可进一步用陈酿的方法,更进一步提高醋的风味,并且他还提倡利用野生水果资源,大力发展水果醋,以提高液态醋的营养价值,使之既是理想的调味品,又是营养品。

酱油是我国独创的发酵食品,在我国有数千年历史,到唐朝时才由鉴真和尚把我国酱油生产技术带到日本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的调味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檀耀辉早在1949年前就曾对如何提高酱油的质量进行研究,八十年代时还在《食品酿造科学》杂志上开辟酱油酿造知识专题讲座,为专业人员介绍有关酱油酿造的知识。酱油的酿造过程,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最终形成酱油的特殊风味的,要酿制得到一种风味好的酱油,就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工艺条件,以利于微生物更好地协同发挥作用。我国的酱油酿制大都采用低盐固态工艺,酱油质量虽比无盐固态发酵酿制工艺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因而低盐固态发酵酿制工艺,酱油酿制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如何,其变化规律怎样,以及与酱油质量有何关系等,就成为需探讨的问题。1980年受江苏省商业局委托,檀教授承担了“酱油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这一科研项目,前后用了两年时间进行研究:酱油酿造过程中有哪些微生物发酵,各阶段微生物的区系变化的情况,各种微生物在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酱油酶制剂生产菌961的产酶系统及其在酱油酿制过程中酶动力学,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比较添加纯菌(如香酵母与乳酸菌)前后酱油香气成份的变化。为此他们采集了上海酿造一厂、湖南常德酱厂及北京酱油厂的酱醅进行分离研究,探讨这些微生物变化与其所取工艺的关系。并对所采集的酱醅进行香气、微生物酶系与微生物区系的检测,要求从好的酱醅中获得有益菌种,主要是酵母与乳酸菌,然后将这些菌种运用于生产实践。

檀耀辉教授除了进行以上的研究工作外,他还指导研究生完成了色氨酸、苯丙氨酸菌种选育工作的研究等。1989年初,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但为了克服口金菌体对谷氨酸生产的严重危害,解决味精行业多年来未解决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他立题选育抗口金菌体的谷氨酸生产菌种,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经过努力,终于使这个他已酝酿多年的项目取得了成果。

五、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一) 获奖情况

1885年 1.赖氨酸菌种选育机理的研究——黄色短杆菌抗药性株的选育

(檀耀辉、张星元、陶文沂) 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2.酱腌菜的发酵机理及其营养价值

(檀耀辉) 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3.氨基酸产生菌种选育机理的研究——赖氨酸生产新菌种的选育

(陶文沂、檀耀辉) 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1986年 “应用多菌多酶系新工艺生产外贸出口标准酱油”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

1988年 1.对赖氨酸生产菌改良方法的探讨——原生质体融合法

(檀耀辉、杨虹) 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2.乳糖发酵短杆菌L-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檀耀辉、张炳荣)无锡市优秀学术论文

3.“酶法酱油二一应用多菌种多酶系新工艺生产酱油”

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

1995年 《微生物学》

(檀耀辉)中国轻工总会优秀教材一等奖 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6年 《微生物学》(檀耀辉)全国第三届优秀教材奖

(二) 著作

1.《酒精工艺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1年

2.《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

3.《酿造微生物学基础》 檀耀辉、赵玉莲 江苏省微生物科技情报站印

4.《酵母工艺学》(俄文)合译

5.《新版发酵工业》(日文)合译

6.《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0年

7.《酒精与白酒工艺学》 姚汝华主编、檀耀辉主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0年

8.《乳与乳制品的微生物学》 傅建生译、檀耀辉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

(三) 文章

1.由黄色短杆菌抗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类似物的变异株生产L-色氨酸

檀耀辉 Agr.Biol.Chem. 1975 39(3)

2.我国酱油的起源和发展 檀耀辉

3.酿造酱油之初步研究 檀耀辉1956.10

4.L-苏氨酸发酵法工业生产的研究

张炳荣、檀耀辉、房俊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No.3 1990

5.水稻黑曲霉的研究报告 檀耀辉等 《科学研究汇编》No.9 1960

6.酱油中色、香、味、体形成的机理(综述) 檀耀辉 院《轻工科技》No.1 1980

7.酒精和白酒生产减少用曲量的研究

檀耀辉、苏起恒等 院《科学研究汇编》N0.2 1960

8.甘油发酵科研报告 檀耀辉、金岭南等 院《科学研究汇编》No.4 1960

9.无麸制曲试验总结 檀耀辉、张莲珍等 院《科学研究汇编》N0.6 1960

10. 赖氨酸生产菌种黄色短杆菌XQ782生理生化特性和发酵生产的研究

檀耀辉、张星元、杭文荣《中国调味品》No.9 1984年

11.酿醋微生物及生物化学 檀耀辉《江苏调味副食品》N0.1 1983年

12.关于提高酱油的质量和产量问题的几点看法 檀耀辉《江苏调味副食品》No.4 1983

13.提高液态发酵醋的风味 檀耀辉《江苏调味副食品》No.4 1984

14.酱醪发酵的微生物学 檀耀辉《华北调味品通讯》No.5 1979

15.提高酱油质量的理论与措施 檀耀辉、赵云莲 《上海调味品》No.4 1979

16. 米曲霉高产菌株的几种保藏方法的比较试验

檀耀辉、赵云莲 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微生物育种技术讨论会参考资料

17.无锡市2000年发酵工程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檀耀辉“无锡发展战略”讨论会材料

18.用紫外线及氮芥诱发黑曲霉变异的研究 檀耀辉、王承珍、姜锡瑞

19. 赖氨酸菌种选育机理的研究——黄色短杆菌药物抗性株的选育

檀耀辉、张星元、陶文沂《食品科学》No.5 1983

20.我国酱油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0.2 1982

21.酱油的营养价值及其调味作用(第二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3 1982

22.酱油酿造用的微生物(第三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4 1982

23.酱油酿造用原料(第四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1 1983

24.酿造酱油的生产过程(第五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2 1983

25.酿造酱油的生产过程(第六讲) 檀耀辉、赵玉莲《食品酿造科学》No.3 1983

26.酱腌菜的发酵机制及其营养价值 檀耀辉《食品科学》No.11 1982

27.氨基酸生产菌种的选育和有关机理的研究(1)赖氨酸生产新菌种的选育

檀耀辉、金其荣、陶文沂、张星元《发酵学报》No.1 1982

28.乳糖发酵短杆菌I。一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檀耀辉、张炳荣《生物工程学报》No.2 1986

29.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耐热性p一淀粉酶产生菌

王 萍、檀耀辉《生物工程学报》No.3 1986

30.961菌株蛋白酶动力学研究的初报 檀耀辉、赵玉莲《中国酿造》No.2 1982

31.发展食品工业几个问题的探讨 檀耀辉《中国酿造》No.3 1982

32.L-赖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檀耀辉、陈海昌、陶文沂《中国酿造》No.5 1983

33.江苏太仓“香玉”牌糟油简介 檀耀辉《中国酿造》No.4 1984

34.生物工程及其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 檀耀辉《中国酿造》No.1 1985

35.生物工程及其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续) 檀耀辉《中国酿造》No.2 1985

36.生物工程及其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续) 檀耀辉《中国酿造》No.4 1985

37.薯干原料高温发酵生产柠檬酸的菌种选育

杨明贤、易福生、杨艳芳、檀耀辉《工业微生物》No.5 1982

38.对赖氨酸生产菌改良方法的探讨——原生质体融合法

檀耀辉、杨虹《工业微生物》No.4 1986

39.酱油质量与原料大豆和小麦成分的关系

檀耀辉《调味副食品科技》No.8 1981年酿造微生物基本知识讲座

40.第一讲:酿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檀耀辉、赵玉莲《调味副食品科技》N0.1 1982

41.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2 1982

42.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中)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3 1982

43.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4 1982

44.第二讲:微生物的形态(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5 1982

45.第三讲:微生物的营养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6 1982

46.第四讲:微生物的生长(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0 1982

47.第四讲:微生物的生长(中)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 1983

48.第四讲:微生物的生长(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5 1983

49.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6 1983

50.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7 1983

51.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8 1983

52.第五讲:微生物代谢(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9 1983

53.第六讲: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0 1983

54.第六讲: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11 1984

55.第七讲:微生物遗传学规律在酿造工业上的应用(上)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2 1984

56.第七讲:微生物遗传学规律在酿造工业上的应用(下)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4 1984

57.第八讲: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檀耀辉、赵玉莲 (同上刊)No.6 1984

58.第九讲:微生物实验技术(上)

檀耀辉、赵玉莲《中国调味品》(原《调味副食品科技》)1984

59.第九讲:微生物实验技术(下) 檀耀辉、赵玉莲《中国调味品》No.1 1985

60.柠檬酸高温发酵菌种和选育及发酵工艺条件的探讨

檀耀辉、石贵阳、刘丹《调味副食品科技》No.5 1984

61.酱油色香味体形成的机理 檀耀辉《调味食品科技》No.1 1980

关闭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江南大学 JW17219

                          地  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  编:214122

                          电  话:0510-85328362

                          邮  箱:dag@jiangnan.edu.cn

  • 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