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档案编研 > 名人荟萃 > 正文

名人荟萃

黄 本 立 教 授

来源:档案馆      作者: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3-07-06     点击量:

一、黄本立教授简介

黄本立(1902—1985)号黄季道,生于浙江奉化县尚田畈村。他是我国早期从事农业化学及食品学科的教育家和学者,是新中国第一个食品专业的创始人。

黄本立早年丧父,家境清寒,从小靠母亲刺绣为生,常借贷为学。其母勤劳节俭,为人正直,教育子女颇为严峻,黄自幼专心向学,品学兼优。1920年他于宁波府中学堂毕业后,通过“千贤会”借贷,自费赴日本东京,延师预备日文,遂于1922年考取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别预科公费生,学完理科基础后缀学返乡,与胡宏荣成亲,婚后曾在南京市政府周刊社任职数月。1927年他辞职再度赴日本求学,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于1931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黄本立学成回国后,正值国内时局不稳,战乱叠起,他只得携眷转碾于江、浙、沪、桂等省市寻职就业,1935年他进入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从此开始他的高教生涯。一九四九年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黄本立由浙江大学奉调至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任教授。1958年国务院批准筹建无锡轻工业学院,他又毅然随食工系离开南京,至无锡参加创建工作,以后便一直留在无锡轻工学院任教,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我国的食品教育事业。

黄本立是一位造诣精深的食品业专家。他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科学研究勤奋刻苦。他曾先后从事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编写出版了《园产加工学》、《农产制造手册》等多本著作,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耄耋之年,在已无力去实验室工作的情况下,他仍然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用简易仪器进行棕榈子综合利用和甜叶菊、丝素膏等科研项目的验证,并取得成果。黄本立还精通日、英、德、俄四国语言,能看能写能译,翻译了数百篇英、德、日、俄等国的科技文献资料计千余万字,并留下许多读书读报札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在学习、工作上的孜孜以求、镌而不舍。

黄本立又是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学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曾参加罢课示威运动两周,抗议日本学生侮辱我国的行为。1942年,在纪念家乡被日寇杀害的阵亡将士纪念会上,他挥毫书写挽联:“喋血抗战,叱咤四明之云;设奠招魂,呜咽鄞江之水!”以此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心和对阵亡将士之敬意。一九四九年前夕,国民党企图将浙江大学劫迁福州,并利诱教授们去台湾,黄当机立断,以身抵制。1949年4月杭州解放第二个月,他即把自己的长女黄鹤健送去报考军政大学,1952年他又把高中刚刚毕业的爱子黄性惠送去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他曾在两个子女的照片上写道:“我们热爱我们的儿女,但更热爱我们的祖国。亲爱的儿女们,你们安心去罢!我们坚决向你们保证,我们会跟着你们所走的道路前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改造世界观!”。他正是按照自己写下的诺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1956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在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虽然多次遭受冲击,但从没有动摇他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出于对党的事业的热爱,他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并多次向党组织汇报思想,1983年,在他81岁高龄之时,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常说“有志不论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虽然年是已高,但入党后他仍决心要竞赛一样,从起点开始。他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对己高标准,严要求。只要身体许可,凡有党的活动,他必到不误,卧床抱病在身,就通过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并主动要求党组织活动安排在自己家里。1985年黄老因病去世,临终前他还关心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祖国的统一,用他已发抖的手写下了“只恨未见台湾同”。

二、学习与工作简历

(一) 学习简历

1920年 浙江宁波第四中学(四年制)毕业

1922年1月 在日本东京考取留学日本公费生

1923年 日本东京第一高学校特别预科毕业(为中国留学生特设的预科)

1926年 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理科乙组(德文为第一外国语的组)毕业

1931年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京都大学)农学部农林化学本科毕业农学士

(二)工作简历

1931年 上海市卫生署技师(化学技师)担任全市饮料水分析工作

1932年 江西南昌农艺专科学校教师,担任土壤微生物课程

1933年 浙江奉化中学校长兼理化教师

1934~1935年 南京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试任上校化学教官

1935~1936年 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担任土壤学、农产制造课程

1936年~1939年 江大学农学院教授胶体化学、农业化学、农产造等课程

1939年~1941年 浙江丽水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担任高等化学、料学等课程

1942年~1945年 浙江宁海鄞县临时联合中学教师,担任数理化课程

1946年 浙江宁波四明化工(酒精)厂工程师

1947年 南京国民党粮食部专门委员(负责粮食检查工作)

1948~1952年 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担任园产加工、农产加工、农产品分析、生物化学等课程

1952~1958年 南京工学院教授,担任食品分析、粮食贮藏、谷物害虫课程

1958~1969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教授

食品专业教研组主任

轻工业部食品工业专业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1969年~1985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教务处科技科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轻工业部全国食品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无锡市食品工程学会副理事

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

三、主要学术研究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分析

农产品加工制造

食品加工制造

黄本立教授一生从事食品科学的教学与科研,为我国食品专业的发展奋斗了60多个春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黄老在食品科学方面所进行的研究,领域是广泛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食品制造方面:众所周知,色、香、味是食品的评价标准,黄老围绕这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色: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色素来着色食品,但人造色素有或多或少的毒性,甚至有引起癌症的危害性。因此从普通食品中或从某些无毒植物中提出天然色素,再把它用于食品着色,是最理想的。长期以来民间就有用红曲和栀子着色的传统,但还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没有把它们提制成结晶性或结晶性粉状色素。因此60年代初时黄本立和他所在的食工学教研组进行了用红曲和栀子提取天然色素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反复做实验,采用各种溶剂分离精制色素,结果得到了红曲红色素三种:即乙醚可溶性和水可溶性三种,栀子黄色素五种,即水溶性、水难溶和不溶性的各一种。根据已提出的色素性质,其中大部分是能够用在罐头食品、果汁、酒、果酱以及调味料等的着色上的。提取这些色素不仅对食品工业有一定意义,对人民健康也是极其重要的。

香:香味可以说是食品的一个重要部分。黄本立曾研究用焙炒过的可可豆废壳来制造食用香料的原料,即将焙炒过的可可豆废壳加5倍量的水,加热至95℃~100℃然后过滤,将滤液与水真空蒸发,即可制成浆状香料或冷冻干燥为粉末香料。生产中的浆状物可作为香料加入如面包、饼干和蛋糕等食品中,使食品具有温和的可可样香味,粉状物除用为香料外还可用作可可粉的代替品,且脂肪与还原糖含量低。他所采用的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工艺条件简易、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味:六、七十年代,某些人们长期使用的人工甜味剂如甜精、仙客来等发现有毒性,而糖精在安全问题上也有争论。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迫切希望有更安全的、无毒性的天然甜味物质,可以替代人工化学甜味剂。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甜叶菊中的甜味成分一一甜叶菊甙能符合作为甜味剂的条件,并且它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等,所以它是值得开发的一种良好的天然甜昧剂。七十年代后期,在国外特别是日本对于甜叶菊甙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居各国之先,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加快步伐,尽快在这领域取得成果实为学界当务之急。在这背景下黄本立开展了他对甜叶菊甙的研究,而此时他已是八十多岁,但他仍是潜心钻研,并在自己家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甜叶菊甙提取实验。与此同时他还接连发表论文,并且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概括这一领域研究进展,展示今后前景,不啻为国内研究人士高悬起了一盏明灯。

黄老所撰写的有关甜叶菊甙的论文还被有些国家收入资料库。黄老文章发表后,很多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人或来信或来人向黄老询问有关甜叶菊甙提取、药性等方面的问题,而黄老不顾年老体弱,为他们提供资料、样品等一一解决问题,为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者铺平了道路。

除去色、香、味外,食品防腐也是食品工业中很重要问题,在60年代初时黄本立曾进行了食品抗霉抗菌剂的研究。在此以前,我国所使用的都是化学防腐剂,有些对人体有害,还有些效果不大,又有些对应用食品的种类有局限性。抗生素发展后,它的应用被发展到食品防腐,但如果积累使用,一旦人患病时,就会失去用抗生素治病效果,因而也不能广泛加以利用。黄本立认为从丰富的食品原料中或废料中提取有效食品抗霉抗菌剂是最理想的。围绕这一目的,黄本立和他的同事们展开了不同的研究。他们进行了大蒜、葱、洋葱、茭白叶等几种食品的抗菌素的提取,通过加入丙醇、氯仿等溶剂,对它们的萃取液进行抗菌试验。根据实验,这些材料的提取物对不同的霉类和菌类有一定的抵抗抑制作用,其中有一些像大蒜根、茭白叶等有显著的抗菌力。

从黄本立教授在食品制造方面所从事的这一系列研究来看,他不傀为当时我国食品科学领域,在对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研究以天然物质来代替化学物质的先行者,为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直至现在,食品科学方面的专家仍在孜孜不 断地研究、倡导不含任何化学防腐剂、添加剂的“绿色食品”。

食品分析方面:测定原料中淀粉含量的常用方法是首先要用酸或淀粉酶水解成还原糖,再用常法测定还原糖后把它换算成淀粉量,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至少需要四小时,不能达到快速测定目的。其它还有用40%氧化钙或40%硫化钾直接从原料中溶出淀粉的重量法等,这类方法时间虽短,但准确度较差,既要比较准确而又要快速测定原料中的淀粉含量一直成为问题。黄本立根据重铬酸钾可以使淀粉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重铬酸钾氧化曾被用于定量乙醇,证明被氧化的乙醇量与消费的重铬酸量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因此可以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过剩的重铬酸钾就能算出乙醇量这一原理,研究了用重铬酸钾快速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所用仪器设备和操作简单、测定时间短,最多不超过35分钟。在生产中特别是要快速取得原料中淀粉含量的大体数据时,采用这种方法是适宜的。

农产品加工制造方面:在农产品中,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很高,它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中的铁、维生素等含量均高于小麦、稻米和玉米等,且营养成分极易被吸收。同时它也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亩产量高。因此在国外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食品,但从我国对它的消费情况来看,可以说是还没有物尽其用,没有收到应有的经济效益。黄本立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这方面加强了研究,翻译大量国外有关马铃薯的资料,介绍用马铃薯做成方便食品的制法:如马铃薯油炸片、干燥马铃薯粉、马铃薯淀粉等,以期能使这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农产品能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推广食用,扩展制品种类,使它的方便食品能得到迅速发展。

黄本立教授的科研活动还始终结合社会的需要。如1952年早在浙大时,他听说美国不买我国桐油,桐油一时无出路,他就研究用篦麻籽脂解酶分解桐油来制取汽油和甘油,并取得了预期效果。50年代末时黄本立通过研究,发现在碾米厂生产过程中有一批废物(下脚),它的数量占到生产总额的0.5%~1.0%,根据实验室分析两种样品,其中一种废物中含有47.4%的谷粒与9.06%的米粒,另一种含有5.57%的谷粒与61.14%的米粒。当时我国的农产品产量还不高,由此可见,这些废物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但碾米厂无法用机械方法来把它们分离。因此一般用人工加以粗选后就把它们作为饲料之用。由于谷物的各组成部分(谷、米粒、砂粒、稗子)都具有不同的比重,黄本立利用这一性质选取适当的溶液分离方法,选择了两种浓度不同的CaCl2。溶液,一种是饱和溶液比重1.397,一种是比重是1.11(波美15。)用第一种先把谷、米粒和土砂分开,用第二种溶液再把稗子从分离土砂后的谷粒和土粒中分开。70年代末日本外商从我国购去数百吨的棕榈树籽,均由无锡市某面粉厂加工粉碎,但不吐露用途。黄本立因而对此进行了研究。根据民间经验棕榈树籽可供食用外,花、叶、根、皮都可作为药用,如止血、止泻痢、降血压等。黄本立通过对棕榈树籽成分分析,对棕榈树籽进行甘露聚糖的提取方法的研究,经反复试验,得率提高到10~14%。甘露聚糖在医药方面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免疫等效果,同时在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方面也有很大作用。他们实验所提取的甘露聚糖通过无锡县人民医院、无锡一○一医院、苏州吴县麻疯病医院等临床试验得了一定效果。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黄本立教授多年来所从事的部分科研工作。黄老在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同时,他还为食品科学的普及写了很多科普性文章,并在营养、保健品等方面也颇有研究。无锡四药厂为出口皇浆质量问题多次请教他,他都给予解决,同时他还对四药厂对民间常用活血去伤的地鳖虫的有效成分和药理研究给予指导,并对他们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如果酒、果胶、保健饮料等。

从事教学、科研的几十年间,黄本立教授一直勤学不止,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他不仅阅读了大量国内有关食品方面的许多书和文章,同时还利用自己精通四国外语之长,翻译了大量国外科技资料,为国内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最新信息资源。他所翻译的外文资料他都装订成册,几十年来共积累了六大册,计百万多字。在工作之余,他还热心为学校、其它工厂、单位翻译了很多进口机械、设备的说明书,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对于其他人、其它单位委托翻译的资料,他也都一丝不苟地完成。60多年来他所翻译的外文累计达千万字。晚年时,黄老还担任轻工部全国食品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不顾年老体弱,坚持审阅了大量外语教材及翻译资料。

四、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一)著作

1.《园产加工学》 中华书局出版 1951年

2.《农产制造手册》上海新亚书店出版 1952年

3.《发酵分析》(物理化学分析部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60年

4.《工业发酵分析》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62年

(二)论文(正式发表的)

1.杨梅酵母菌的初步研究 黄本立 《浙江大学农学季刊》1937

2.蓖麻子酵素分解桐油的初步研究 黄本立《中国化学会志》1951

3.淀粉糖制造的理论与实际 黄本立 《化学通讯》No.8 1954

4.谷物及其加工产品平衡水分的研究 黄本立、刘当慧 《粮食通讯》1958

5.重铬酸钾氧化法快速测定淀粉的初步研究第一报

黄本立、程兰英 《化学世界》No.7 1965

《食品工业科技》No.1 1984

6.重铬酸钾氧化法快速测定淀粉的初步研究第二报

黄本立、程兰英、吴榴英 《食品工业科技》No.3 1984

7.食品防腐剂——山梨 黄本立 《轻工业科学技术通讯》No.6 1965

8.国内外石油发酵的现状 黄本立 《工业微生物》No.3 1973

9.近年来纤维素酶研究的进展 黄本立、诸葛健《科学通讯》No.2 1976

10.中国棕榈树籽综合研究第一报

黄本立、徐祖健、徐士康、浦萍萍《化学世界》No.7 1965

《食品工业科技》No.1 1984

11.中国棕榈树籽综合研究第二报

黄本立、徐祖健、徐士康、浦萍萍 《轻工资料》1981

12.用可可壳生产食用香料 黄本立 《食品科学》No.1 1981

13.最近国外甜叶菊甙研究的进展 黄本立 《食品科学》N0.12 1981

《调味副食品科技》No.9 1981

14.实验室内简易提取甜叶菊甙的试验 黄本立《食品科学》No.4 1982

15.马铃薯食品营养价值及其方便食品 黄本立《食品科学》1982

16.国外甜叶菊甜味成分在副食品是的应用 黄本立《调味副食品科技》No.12 1982

17.国外发展复合调味料生产的展望 黄本立 《调味副食品科技》No.10 1983

18.最近国外速煮米情况简介 黄本立 院《轻工科技资料》1973

19.世界糖生产发展的展望 黄本立 院《轻工科技资料》No.1 1974

20.甜菜糖精制技术的变迁及今后发展 黄本立 院《轻工科技资料》No.1 1974

21.国外乳制品装备及其发展动向 黄本立 院《轻工科技资料》No.4 1975

22.蒸馏酒气相分析有关试样制备及分析条件 黄本立 院《轻工科技资料》No.4 1974

23.食品抗霉抗菌剂研究报告第一报 黄本立 《科学研究汇编》No.9 1960

(三)科普文章(正式发表的)

1.天台蜜桔的加工 黄本立《大众农业》No.2 1951

2.谈谈香蕈与木耳 黄本立《科协活动》No.6 1979

3.地球上最小的生物——病毒体 黄本立 (同上刊)No.7 1979

4.白质的奥秘黄本立 (同上刊) 1981

5.味精 黄本立《无锡日报》1980

6.唾液的奥秘 黄本立 《文汇报》1983

7.植物中的天然抗癌成分 黄本立《科协活动》No.20 1980

(四) 科技资料翻译(正式发表的)

译著

1.《乳制品化学分析》(俄文翻译) 高教出版社 1957年

2.《美国大百科全书》(27个词目翻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

译作

1.微电波加速冷冻干燥问题 《轻工业文摘》No.3 1962

2.高营养的婴儿奶粉 《国外科技消息》1965

3.食品工厂中湿物换算、糖度调整、露点和水分干燥的图解法计算

《轻工业科学技术通讯》No.12 1964

4.可以罐注的冻结浓缩苹果汁 《上海食品科技》No.3 1984

5.除去了酒精的葡萄酒 (同上刊)

6.农药的现状与农药用的抗菌素 院《轻工科技资料》

7.农药用的抗菌素 (同上刊)

8.新的抗生素制造法 (同上刊)

9.新抗生素消霉素(Abomycin)的制法 (同上刊)

(五)编写的讲义

1.土壤胶质化学讲义(高级土壤学) 1936

2.肥料学讲义

3.植物化学讲义

4.农产制造讲义1948

5.农产加工讲义

6.农产品分析讲义 1948

7.糖品分析讲义1952

8.发酵品分析讲义1953

9.食品分析及检验讲义 1958

10.谷物害虫讲义

11.谷物物理性实验

关闭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江南大学 JW17219

                          地  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  编:214122

                          电  话:0510-85328362

                          邮  箱:dag@jiangnan.edu.cn

  • 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