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复光教授简介
刘复光(1922~1992),江苏南通人,我国油脂学科专家,长期从事油脂浸出和植物蛋白的科学研究。
刘复光自幼酷爱读书,但他求学时正值国内战乱频繁,因而也使他的求学道路颇为坎坷。1940年他高中毕业,考入上海之江大学,两年后因爆发太平洋战争,之江大学停办,他不得不转入沪江大学学习。毕业后为了继续深造和寻找救国之路,刘复光他只身离开上海沦陷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伪封锁线,长途跋涉到重庆,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考取北平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不久后他又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四年中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在他求学期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号召留美学子学成回国,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刘复光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1951年,他在获得了博士学位后与海外其他许多学子响应共产党和周总理的召唤,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刘复光主要从事高教事业,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任教。他回国时正值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当时国内油脂工业非常落后,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无力顾及油脂工业,因而刘复光一直没能从事他的专业,但他仍非常关心油脂工业发展。1957年,南京工学院设立油脂专业,他调到南京工学院,从这时候开始他才有机会发挥自己专长,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并决心为油脂科学奋斗终身。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东迁无锡,扩建为无锡轻工业学院,他也毅然前往,此后就一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粮油系担任教学、科研工作。
刘复光教授回国后即献身于我国的高教事业。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校教学的教师,几十年来刘复光教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从1960年学校的第一届油脂专业的毕业班开始,直到90年代,每届油脂专业的学生以及油脂短训班的学员,他都坚持亲自授课。他也很关心为学校培养学术接班人,他从1963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并从1980年开始利用到美国去参加国际会议、去北京开会以及书信等各种渠道为学校批准出国留学的青年教师联系对口专业,到美国或加拿大去作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
刘复光教授的业务专长为油脂工程和化学工程。回国后,他长期从事油脂浸出和植物蛋白的科学研究,是我国第一座弓型浸出器的研制设计者。他在五十年代即自己动手建立起油脂浸出中间实验工厂,这座中间工厂培养了油脂专业人才,也为我国的浸出工业奠定了技术基础。这座中间工厂在文革中破坏殆尽,他也被批斗,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发展我国油脂工业的信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科学的春天里,他又重新建立油脂浸出实验工厂,专心致志投入科研工作,他所主持和参加的许多项目,都获得了优异成果,如他在弓型浸出器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环形拖链式浸出器;建立了第一座“大豆浸出气流闪发脱溶工厂”,为大豆的深加工和植物蛋白质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并给食品工业提供了基本原料;他所主持的国家“六五”科研攻关项目“棉籽蛋白饲料扩大中试生产的研究”、“菜籽去毒制取饲用粕的中间试验”,和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混合溶剂脱酚制取棉籽蛋白试验”,都获得了成功,经过部级鉴定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刘复光教授是1956年在天津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老会员,他曾担任过全国、省、市政协委员,无锡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民进无锡市委主委等。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地方组织领导,他始终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竭尽辛劳,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他还利用多次出国考察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家属去港、台和美国探亲等机会,热情地向海外亲友大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并宣传有关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尽力做好海外联谊工作,广泛地和大家团结在一起,为强国兴邦献计出力。
二、学习与工作简历
1935年9月~1937年9月 南通中学初中
1937年9月~1940年7月 上海光华大学附中
1940年9月~1942年12月 上海之江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2年12月~1944年7月 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1944年10月~1945年7月 四川万县协同中学理化教师
1945年8月~1946年6月 四川重庆小龙坎动力油厂技术员
1946年9月~1947年7月 北京燕京大学化学工程系研究生
1947年9月~1948年9月 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48年9月~1951年3月 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1951年8月~1952年9月 北京燕京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
1952年10月~1953年6月 中央轻工业部技术室借调
1953年9月~1957年2月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
1957年2月~1958年9月 南京工学院食工系副教授
1958年10月~1980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1981年~1992年7月 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
1992年7月 病逝
三、校内外任职情况
刘复光教授曾担任过:
无锡轻工业学院粮油系副主任;
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四届江苏省政协委员;
无锡市政协副主席;
第七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无锡市委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
无锡轻工业学院民进支部主任委员;
无锡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中国粮油学会理事;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协会顾问;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会员;
美国植物蛋白产品协会会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工学组)组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纺织轻工组)组员;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纺织轻工学科组组员;
江苏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经济和技术顾问;
商业部全国粮油工业技术职称考评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食品科技中长期规划小组组员;
无锡市“七五”科技发展规划专家论证组组员等
四、获奖情况
1960年 江苏省文教先进工作者
1978年 全国财贸学大庆先进代表
1979年 无锡市先进生产者
1979年~1984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先进个人
1980年 “环形拖链式浸出器的制造”无锡市二等奖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83年 “棉籽采用已烷乙醇混合溶剂浸出去毒”轻工业部三等奖
1984年 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1984年 政协无锡市委员会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1985年 “拖链式环型浸出器研制及推广”商业部三等奖
1987年 “大豆浸出粕低温脱溶中间试验”商业部二等奖
五、主要学术研究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油脂工程
油脂浸出工业
植物蛋白工业
化学工程
(一)油脂浸出器的研究
弓型浸出器的研究:刘复光教授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阿诺特博士专长油脂浸出工业,对弓型浸出器颇有研究,刘复光从他那里学到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回国后他便将西方先进的浸出法取油介绍到国内,以改变当时国内古老的压榨取油法。为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刘复光从1957年开始着手设计与筹备一个中间浸出工厂。1958年他调到无锡轻工业学院后,克服种种困难在学校因陋就简建立中间工厂,到1960年建成。与此同时他也进行油脂浸出器的研究,他在仔细研究了多种浸取器结构的基础上设计、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座弓型浸取器。这种新型的油脂浸取器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它的特点是动力消耗不大,浸出过程兼有流态喷淋浸出、浸泡、挤压、滴干等几个阶段在一个设备内完成,设备利用率高,但在结构上还需进一步改进,因而当时只有几台中试设备,未能正式投产。
环型拖链式浸取器的研究:七十年代末,随着油脂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新的油脂浸出器与之相适应。当时南通三余油厂原有的罐组式浸出器,由于浸出器壁腐蚀无法继续生产,迫切需要更新。刘复光教授接受了这一科研任务,他在原有弓型浸取器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浸取器的研究。他通过综合分析了国内有关浸泡型浸取器十余年生产运转的优缺点,以及在轻院弓型浸出器中间浸出工厂所获得的实践知识,并结合美国“皇冠式”浸出器的结构特点进行改进设计,制造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新型环形拖链式浸出器。这台浸出器从1978年9月底开始设计到1979年7月底安装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并于1980年3月通过技术鉴定。刘复光所设计的这种环形拖链式浸取器能日处理棉籽、大豆等50吨,具有喷淋、浸泡相结合的特点。经过实践证明,它的各项指标(残油率、湿粕含溶、混台油浓度等)均优于美国“皇冠式”浸出器,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
(二)棉籽去毒工艺的研究
我国是产棉大国,每年的棉籽产量有十多亿斤。棉籽中除了含有16~20%的油脂外,还含有31~38 %丰富的蛋白质,但是棉籽经榨油后,由于所得的棉籽饼中含有一种多酚类的有毒物质——棉酚,对人体和动物有害,因而不能作为饲料,只能充作肥料,这就使其蛋白质不能充分利用。刘复光教授自1948年在美国求学时就很重视棉籽去毒的问题,并进一步查阅文献。1957年6月,在南京工学院科学讨论会上作报告时,他又首先提出用混合溶剂浸出去毒,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项研究一直没有展开,直至1975年学校成立了由刘复光教授等组成的棉籽蛋白科研小组,开始正式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当时国际上很多国家和我国国内对棉籽去毒和综合利用已有不少的研究,特别是在棉籽去毒方面,采用溶剂去毒的方法有多种。刘教授他们通过采用对多种溶剂进行研究试验的方法,根据原料和设备具体情况进行了比较和选择,研究出了棉籽去毒新工艺——混合溶剂连续浸出法,即选用85—90%浓度的乙醇和轻汽油作为混合溶剂进行去毒。混合溶剂浸出后棉籽粕中残留的游离棉酚为O.04%以下,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去毒后的棉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等矿物质,营养丰富,对广开饲料源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溶剂乙醇和轻汽油还可回收利用。刘复光他们的这一研究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世界上不少国家对棉籽去毒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都没有取得成果,如美国当时只采用简单的加热和螺旋型压榨的方法去毒,破坏了棉籽蛋白中的赖氨酸,降低了营养价值,而采用的液相风分离法在花了600万美元后宣告失败了。1980年刘复光教授应邀赴美国参加世界油脂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论文“A New Method of Detoxification 0f Cotton—Seed by Means of Mixed Solvent”,受到了与会者的极大欢迎。在“六五”期间,这项研究项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进行立项,题名为“棉籽蛋白饲料扩大中试生产的研究”。这一项目由刘复光教授主持,研究将实验室获得的成果扩大至生产,以获得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立项后,1981年选定中试试验点——南通三余油厂,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成果,成功地运用油厂原有的浸出装置,仅增加部分装备进行去毒棉粕的工厂性生产,1986年这一项目通过了部级鉴定。这项试验的成功,使我国棉籽蛋白粉的制取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综合利用我国年产十多亿斤的棉籽开辟了广阔前景。为继续该专题的深入研究,巩固和发展“六五”已取得的成果,经向商业部申请,这一研究课题又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定题为“混合溶剂脱酚制取棉籽蛋白试验”。这一攻关项目仍由刘复光教授主持,主要是进行混合溶剂脱酚制取棉籽蛋白粉生产性工厂的研究,把“六五”攻关项目“棉籽蛋白饲料扩大中试生产的研究”将混合溶剂法制取饲料蛋白工艺技术,由日处理30吨棉籽扩大为日处理40吨棉籽的工业生产规模,实验国际上第一座棉籽采用混合溶剂去毒工厂,为我国棉籽浸出去毒工业建立一座样板工厂,在此基础上,对所设计和采用的设备进行考察,收集数据并对产品质量、得率、培训、水、电、水蒸气和消耗进行改进,为建立更大规模的工厂提供设计依据。在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同时,刘复光教授还委托有关单位展开对副产品苯胺棉酚的研究,取得了在森林灭鼠、农用薄膜、电缆的抗氧化剂、抗癌、免疫抑制剂、杀虫杀菌、抗病毒等方面一系列成果。该项目在1991年通过了商业部的鉴定。
(三)菜籽去毒制取饲料的研究
菜籽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产量居世界之首。菜籽中除含有较高的油脂外,其粗蛋白含量约为36~45 %,而且氨基酸比较完全,是一种价格便宜,最有发展前途的蛋白质资源,但由于菜籽饼粕中含有硫代葡萄糖甙(芥子甙),芥子酶水解生成有毒物质这就大大限制了菜籽粕作为蛋白饲料的广泛利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与探索合适的去毒工艺方法,国际上有关菜籽去毒的研究报导颇多,去毒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当时将菜籽饼粕用于动物饲料,特别是生产食用性菜籽蛋白的问题尚未解决。70年代末,刘复光研究出了采用钝化——浸出——蒸汽脱溶的去毒新工艺,其特点是菜籽在一次浸出取油的同时,将菜籽中毒素进行处理,工艺简单,投资少,效果明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去毒工艺后的菜籽粕含蛋白质35%,将菜籽粕作混合饲料可以和大豆粕的营养价值相媲美,这就大大增加了饲养业的饲料来源。但这一成果还仅限于实验室阶段,为了把实验室已取得的成果普及和推广,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商业部于1983年下达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菜籽去毒制取饲用粕的中间试验”,由刘复光教授主持这一攻关项目。刘复光带领科研小组的研究人员从1983年到1986年经过三年的攻关,取得了成功。他们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研试菜籽钝化的工艺条件和相应设备,进行菜籽钝化后轧坯直接浸出的试验,对菜籽中芥子甙的酶解生产物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先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对去毒和未去毒样进行定量对比,证实了钝化芥子酶的效果,并对浸出粕的脱溶设备进行试验、研究、摸索,提高了脱毒效果与粕营养价值的最佳工艺参数,在中试中进一步完善工艺和设备,摸索出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应用去毒后的菜籽粕喂养肉猪和肉鸡表明:适口好,增重快,肉质良好无异味。这一科研成果在1986年1月通过了商业部的鉴定。
(四)大豆浸出粕低温脱溶的研究
大豆是一种利用价值极高的农副产品,它含有20%左右的脂肪,40%左右的蛋白质,所以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营养价值良好的蛋白质资源。早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大力发展大豆蛋白质工业,利用大豆蛋白制取各种植物蛋白食品,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是一片空白,直至80年代初仍是习惯把它当作油料。大豆浸出粕含溶剂30~40%,常规性制油是在105~110℃的条件下脱除溶剂,所得大豆粕中蛋白质已高度变性,失去其功能特性,且含有纤维较多,不能作食品的原料,而只能作饲料,这就降低了大豆粕的使用价值。刘复光通过研究采用过热溶剂为介质,采用气流干燥的方法,使大豆浸出粕在很短的时间(约一秒种左右)脱去95%上的溶剂,然后在负压条件下,脱除残留溶剂,使大豆粕本身温度不超过80℃,所含蛋白质基本不变性。这样的大豆粕可制成大豆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提高了大豆粕的使用价值,且低温脱溶粕可进一步加工,制造更高的价值,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采用闪蒸法低温脱溶工艺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刘复光教授在实验室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中试研究,根据我国中小型规模油厂实际情况,确定气流干燥温度、气流速度、干燥管长度等主要工艺参数,研究原料水分对干燥温度的影响,并从我国国情出发,研试适合我国各种类型浸出油厂配套应用的大豆浸出粕低温脱溶工艺和设备,为大豆的深加工创造必要条件。1984年7月中试项目由江苏省科委组织鉴定,11月这一科研成果就推广应用于山东临沂油厂,1985年临沂建成国内首家采用气流蒸发脱溶,日产30吨大豆低温脱溶粕的生产性工厂,他们生产的产品很快投放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作为山东省新产品开发项目于1987年4月由山东省粮食局和临沂地区经委组织通过鉴定。有了低变性大豆粕,就有条件发展大豆蛋白工业。大豆蛋白系列产品中的一种浓缩蛋白是制作营养食品的优良原料之一。刘复光通过两年的科研,以低温大豆粕作原料,用“醇法”和“酸法”制取浓缩蛋白,结果表明“醇法”比“酸法”具有更多的优点。通过刘复光教授的科研实践,我国就有条件运用自己的技术用醇法生产浓缩蛋白而不需依靠引进国外昂贵的技术和设备。
六、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一)著作
《炼焦学》(译著)1954年出版
(二)论文
1.棉仁片用混合溶剂浸出去毒的研究
刘复光、张大煜 《无锡轻院学报》N0.1 1983
2.大豆蛋白产品的制取、功能、营养价值及用途
刘复光 《无锡轻院轻工科技》No.2 1981
3.菜籽混合溶剂连续浸出去毒工艺流程说明
刘复光、陈金西 《无锡轻院轻工科技》No.2 1981
4.菜籽饼粕的去毒及其利用——国外文献综述
刘复光、陈新民 《油脂科技》No.1 1982
5.浸出器的发展和环形浸出器
刘复光、倪培德 《无锡轻院轻工科技》》No.2 1980
6.环形浸出器的设计及计算
刘复光 《无锡轻院轻工科技》N0.2 1980
7.茶籽油回收浸出车间尾气中溶剂研究
刘复光 《无锡轻院轻工科技》No.2 1980
8.磷脂和健康 刘复光 《无锡轻院轻工科技》No.2 1980
9.棉籽用混合溶剂去毒的新方法
刘复光、周世英、钟丽玉 《油脂科技》No.3 1980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会志》(JOACS)1980
10.用于油脂浸出工厂中的过滤器(沉降过滤器) 刘复光
11.乙醇萃取法精炼米糠油的初步报告
刘复光、姚景凤、郑则圻 1959.2
12.油脂浸出工厂尾气中回收溶剂法 刘复光
13.菜籽去毒制取饲用粕 刘复光 1985.12
14.菜籽饲用蛋白粕的制取和评价
刘复光、陈新民 《油脂科技》No.2 1983
15.一种新型棉子蛋白饲料——棉子蛋白粉 刘复光 1983.8
16.大豆用工业已烷、乙醇混合溶剂进行浸出和脱脂味
刘复光、姚景凤 《中美大豆科学论文集》1983.6
17.用超滤法制取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 刘复光、聂幼华
《油脂专业学会第一届年会学术交流论文》1986.11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会志》(JOACS) 1988
18.三氯乙烯棉籽油混合物的沸点蒸气压组的关系
刘复光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会志》(JOACS) 1953
19.油脂浸取器的分类、评价和弓型浸取器研究的初步报告
刘复光、姚景凤等 1963.11
20.乙醇萃取法精炼米糠油中间工厂试验的研究报告
刘复光等 《化学工程学校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59.10
21.大豆在食品中应用 刘复光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年会论文集》1986
22.国际油脂的生产情况和增加我国油脂产量的方法和建议 刘复光1963.6
23.菜籽加工工艺的初步探讨——芥子甙在各主要加工过程中的分解
华欲飞、华东、刘复光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No.2 1986
24.菜籽粕中腈的鉴定和测定
刘复光 1987年国际植物蛋白、油脂和淀粉学术交流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