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大王”——朱宝镛教授简介
提起“啤酒大王”,熟悉我国发酵工业的人大多知道,他就是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朱宝镛教授,我国发酵学科的专家和发酵专业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朱宝镛(1906—1995),生于浙江海盐,从小便随父母到上海,一直就读于私塾。14岁时他进入一所私立中学读书,也就是那一年,191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划时代的革命——五四运动,而上海是运动的中心之一。在爱国热情的驱动下,14岁的朱宝镛也参加了反帝大游行。经过五四运动的教育,年青的朱宝镛目睹国家积弱不振和沦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萌生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志愿,在家人的支持下,1924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在横滨高等工业学校和大阪帝国大学学习应用化学和酿造科学。留学在外的朱宝镛仍是满腔爱国热情,1931年“九·一八”和1932年“一·二八”日本侵华事件发生后,他愤然退学,离日返国,以示抗议。此后他又去法国巴黎巴斯德学院继续深造发酵学科。在学习期间,他被选举为“中国留法巴黎学生会”常务理事,曾代表学生会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中国留欧学生代表会”,他和学生会主席等6人还参加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反侵略大会”。1936年,朱宝镛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国立发酵工业研究学院,获生化工程师学位。
回国后,朱宝镛被聘为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第一个华人工程师并兼厂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为避免当汉奸和亡国奴,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辞职回上海,以后又辗转各地,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早期的发酵工业人才。抗战胜利后他返回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
上海解放后,朱宝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1949年秋应无锡江南大学之聘,执教于这所学校,并在该校农产制造系的基础上,改建成我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设发酵、食品、油脂、制糖等专业课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他任南京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发酵教研组主任,这是我国高等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发酵专业,他和其他教师一起做了大量的专业建设工作,为我国发酵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58年,他又参加无锡轻工业学院创建工作,并被委任为无锡轻工业学院第一任教学副院长,以后便一直留在轻院工作。
朱宝镛教授学识渊博,学术造诣很深,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能熟练地运用英、日、法三种语言文字,略谙德俄文字,也能运用古汉语。在他的专业领域,他堪称“博学多能”——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能说又会做: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发酵专业教育,并克服困难从无到有编写了《啤酒工艺学》等教材,教学上也颇有经验,培育了大批发酵和食品工业的人才;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外,他抽时间进行大量研究,特别在以大米酿造啤酒和山葡萄酒酵母选育方面取得了成果,对我国酿造业,特别是啤酒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名学者,朱教授始终坚持的是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且敢于坚持真理。1949年后,在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时,他反对照搬照套,而主张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他认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食品、发酵方面也有先进的东西可以学习。在大跃进年代,他反对信口开河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1958年底,在轻工业部主持召开的一次科学讲座会上,某厂报告了他们用“白水酿酒”的喜讯,会议主持者如获至宝说“这是群众的创造”,并指定朱宝镛教授带一个科研小组去工厂总结经验,朱教授坚决反对。他在会上当众说:“白水酿酒,酒从何来?科学工作者要讲科学!”。会后他被批评为“花岗石头脑,顽固不化”。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也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朱教授遭受打击和迫害,但这些并没有动摇他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发展我国发酵事业的热情。文革后期,他从“牛棚”出来后,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被拉大的形势,他默默地翻译或编写了大量国外关于食品、发酵方面的资料,通过学校的《轻工科技资料》和一些专业杂志,向国内同行广为介绍,以敦促他们急起直追,挽回被文革耽误的时间。
朱宝镛教授正是凭着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发酵专业领域辛勤耕耘了50多年,为我国的发酵、食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学习与工作简历
(一) 学习简历
1918年春~1920年 上海私立澄衷中学预科
1921年春~1921年秋 南洋中学
1921年秋~1922年秋 浦东中学
1922年秋~1924年夏 东吴大学第二附中
1925年4月~1926年春 东京高等师范学院特别预科学习日文
1926年春~1927年春 东京高等师范学院理科预科
1927年春~1930年春 横滨高等工业学校应化科学习
1930年春~1932年2月 大阪帝国大学工学院酿造学科学习
1933年4月~1933年秋 巴黎大学法语协会学习法语
1933年秋一1934年7月 巴黎巴斯德学院生化研究所发酵组学习
1934年7月 德国弗赖堡大学(Frieburg Univ.)读暑期德文班
1935年秋一1936年秋 比利时布鲁塞尔国立发酵工业研究学院,毕业后获生物工程师学位
(二) 工作简历
1937年1月~1937年10月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工程师兼厂长
1937年10月~1938年春 上海东南医学院教书
1938年3月~1939年7月 西北联大工学院化工系教授
1939年8月~1940年7月 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化工系教授
1940年8月~1942年8月 四川金堂铭贤农工学院化工系教授及发酵实验厂主任
1942年7年~1944年1月 四川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教授兼主任
1944年2月~1944年7月 重庆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
1944年8月~1946年7月 四川大学农化系教授
1946年8月~1949年7月 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教授
1949年8月~1952年9月 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年9月~1958年7月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教授
1958年7月~1983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1983年~1989年 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
1989年8月 退休
1995年2月 病逝
三、校内外任职情况
由于朱宝镛教授在食品发酵界的声望,1949年后他除了在校任职外,校外他被推举或聘请担任了许多学会和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他曾担任过:
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系主任兼面粉专修科主任;
南京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
南京工学院发酵教研组主任;
教育部1956年选拔留学预备研究生学科考试命题评卷委员兼任组长;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主任;
南京食品粮食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无锡轻工业学院副院长;
轻工业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发酵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轻工业组组员;
江苏省轻化工业厅评酒委员会委员;
无锡市科协副主席;
无锡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化学化工学会江苏省分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轻工业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无锡市食品工程学会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轻工专业一组组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技术专业组副组长;
江苏省轻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轻纺组召集人;
江苏省职称评审委员会轻工组副组长;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主编;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学位委员会主席;
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经济技术顾问;
中国食品协会经济技术顾问;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酿酒》杂志顾问;
江苏省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无锡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江苏省轻工业协会第一届理事;
《调味副食品科技》杂志编委会主任等
四、主要教学、科研活动
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食品生物化学
酿造工艺学
朱宝镛教授从毕业到他八十多高龄退休,他的一生中的五十多个春秋都奉献于我国发酵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朱宝镛教授为我国发酵专业教育的发展可说是呕心沥血。1949年后初期当他受聘于江南大学时,他挑起了农产制造系的担子,面对既无专业教师,又无实验设备,建设农产制造系基本上要白手起家的现实,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四出骋请教师,想方设法购买设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原来的农产制造系的基础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运用广博的知识和从事工业、教育的经验,为南京工学院创建我国第一个发酵专业作出了贡献。发酵专业创建后,他担任酿造工艺这一门重要课程,而当时我国还没有一本这方面的中文教材。面对困境,他通过总结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成果,认真地自编讲义,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1954年完成了一本约有20万字的《啤酒工艺学》讲义,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啤酒教材的雏型。他还花了半年左右时间编写了约10万字的《葡萄酒工艺学》讲义。60年代他参加编写的《酿造工艺学》教材,被作为轻工业部高等学校发酵专业科学生通用教材。这本教材一直用了近十年,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国内外酿酒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教材需要改编,他参加了指导,并亲自改编了其中一些章节。
从事教育的几十年间,朱宝镛教授几乎一直没有离开三尺讲台。他能熟练地讲授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酿酒工艺学等课程。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教风:他曾说过“你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而他备课十分认真,同时不死守教材,注意及时增加新内容;他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讲课深入浅出,即使抽象的理论、枯燥的公式,他也能讲得生动风趣,引人人胜,因此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他重视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经常亲自为学生联系实习场地;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对于当时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他利用上课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朱教授不仅在学校里关怀学生,学生毕业后他还继续给予关心,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问题,还常来向他请教,他总是有求必应。可以说朱教授对我国酿造业所付出的心血,莫过于几十年茹苦含辛地从事培育酿造业的科技人才,不算1949年前他的门生,单是建国后从他那里出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大大超过了三千。如今他的学生,成为全国各家酿造研究机构、酒厂的负责人或中坚技术骨干的,已是数不胜数了。他们在工作后能取得杰出成就,这都与他们在校时,朱教授的精心培育、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学者,几十年来朱宝镛教授始终心系我国发酵工业的发展,1949年后他为发酵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工作真是数不胜数:
朱教授被人们称为“啤酒大王”,这就表明他对中国啤酒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934年他在比利时求学时,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酵母在大米基质中蜕变的研究”,也就是研究用大米制造啤酒,独有见地的打破了只能用大麦制造啤酒的“正统”说法,以后他一直加强这方面的研究。50年代时为发展我国的啤酒工业,当时急需研究的课题有好几个方面,其中首要的是原料问题。他研究的题目是:“使用大米及玉蜀黍代替麦芽制造啤酒的初步试验。”代用比例高,可提高啤酒的质量,降低成本,但同时也会带来不少缺点和问题。代用多大的比例为合理?要相应解决哪些问题?都要经过科学试验来回答,而首先要研究的是啤酒酵母能否适应代用的原料,因此他的研究着重在“观测大米和玉蜀黍对啤酒酵母退化的影响”。当时我国啤酒厂用大米和玉蜀黍作原料一般在15~33%之间,朱教授分别以大米或玉蜀黍与麦芽各50%的比例进行试验,经过对一种啤酒酵母的12代继续发酵试验,所得的结果表明:我国用大米或玉蜀黍代替麦芽的比例,有可能再提高一些,并指出了相应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教授对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还在于几十年来他对各地啤酒厂的生产不断给予技术指导,对于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想方设法给予解决。如50年代时,有一次他带领学生在上海华光啤酒厂实习,厂领导反映该厂生产的啤酒常发生混浊现象。他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可能是在麦芽汁制备过程中,淀粉糖化操作不完全,啤酒中残留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沉淀而产生的现象,他建议在发酵过程中添加麦芽浸出液,先做小量试验,效果好再放到大容器里,啤酒的混浊问题因而得到了解决。随着啤酒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啤酒的产量却不能得到提高,朱教授认为多产啤酒的潜力还要臻力于内部去挖掘。1982年,他给上海华光啤酒厂提出了“浓醪生产、稀释成分”的建议,他们采纳后在不增加人力、设备、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产量一下子就提高了25%。
朱宝镛教授对发展我国啤酒工业真是不遗余力,他有个指导思想: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我国啤酒工业必然要大发展,中国传统的白酒、黄酒耗粮过多,因而必需大力发展啤酒工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经常到各地的啤酒厂作报告、指导生产,在近八十高龄时他还应轻工业部之命参加法国ACTIM(工业技术与经济合作局)在巴黎召开的“麦芽一啤酒一无酒精饮料多国学习讨论会”。回国后朱老总结认为虽然我国啤酒一麦芽工业发展很快,产量增加很大,但存在问题不少,如老厂改造、设备更新、原料大麦和酒花的选种育种、发酵工艺的提高、酿造技术干部的培养为当务之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多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发展我国的啤酒工业。1949年后初年我国年产啤酒不足1万千升,而到1990年年产啤酒669万千升,占世界第三位,这里面不能不说含有朱宝镛教授的一份心血。
朱教授不仅是啤酒业的权威,他对葡萄酒、白酒、黄酒也无不精通。1949年后东北通化葡萄酒厂为恢复生产,求援他相帮,他怀着为新中国酿造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一股热情,与该厂工人们日夜奋斗在一起,分离出了三种山葡萄酒酵母,命名为通化一号、二号、三号,并用于生产。使用酵母发酵原酒的特点是,口味好,残糖低,产酒度高,缩短发酵时间,原酒陈酿澄清快,好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克服了以前自然发酵的缺点,从而使通化葡萄酒很快誉满全国。通化葡萄酒厂为表达感激,特地把他们生产的酵母 以南京工学院为名,即为“南工一号”、“南工二号”、“南工三号”。50年代时朱教授曾建议无锡酒厂改变米酒——“无锡老熬”的生产方法,即把原来缸装料发酵,改用大发酵罐发酵,并且把学校发酵罐转让给该厂试用。从前“开耙”是否适时,是保证酒的质量的关键问题,时间过早过晚都直接影响质量,改用大罐发酵后,不仅能增大容量,减轻工人们的劳动强度,而且能自动“开耙”,解决了开耙这一关键问题。无锡酒厂是我国生产黄酒最早使用大发酵罐发酵的工厂,后来逐步在其它地区推广。60年代初时,震泽酒厂等几家生产白酒的工厂,先后发现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一种气体,其味十分难闻,常使操作工人流泪,并且白酒容易变坏,厂里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派人来无锡轻工业学院向朱教授请教。朱教授从国外的文献上看到过这是由于在发酵过程中一种耐高温的细菌侵入之后,在发 酵高潮时发生的一种气体——丙烯醛,他建议工厂要对发酵设备、工具、车间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止这种细菌侵入。后来震泽酒厂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写信向朱教授表示感激。
朱宝镛教授在从事科研努力发展我国酿造业的同时,对于中国酿酒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是有着悠久酿酒历史的国家,但50年代时朱宝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发酵工业“洋酒”的教学参考资料很多,而我国传统酒类教学参考资料却极难找到,所以他暗下决心要广泛、深入收集有关中国酿酒史资料并进行研究,写一部《中国古代酿酒技术史》。因而他在工作和出差过程中,随时注意收集这方面资料,几年之内积累了几十万字,但这一工作却被文革打断,很多资料散失,直到70年代末,朱老又重新开始收集资料。由于资料的散失,又无助手,一时难以成书,他就一边继续搜集资料,一边编写专题史料。他把散见于一些古籍中有关酒的史料加以注释,撰写了《酿酒古籍钩沉录》十篇,在《酿酒》杂志分期连载。他还应《中国对外贸易》杂志的要求,写了《酿酒史话》五篇,在该刊分期连载。史话中提到中国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00多年)就生产葡萄酒比法国约早600年,当时在北京工作的一位法国朋友看了不服气,写信给朱宝镛,以为中国生产葡萄酒不会比法国早,朱用史实述告,那人表示信服。
朱宝镛教授对我国发酵业所作出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教育、科研上,几十年来他还发挥自己的外语优势,翻译了大量国外最新资料,为我国食品、发酵工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五、六十年代,发酵专业刚建立时,缺乏这方面的中文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他翻译了一些国外的书籍和资料发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70年代初时,朱和其他一些教师负责翻译外文资料,编写出版《轻工科技资料》。他如饥似渴地翻阅各国的有关科技资料,面临与国外科技水平差距拉大的形势,这位饱经沧桑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急起直追”的心情,他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食品、发酵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资料和信息,有的还汇编成专缉,如在1972、1973年《轻工科技资料》共出了两期“啤酒专刊”,登载朱所译的文章9篇;1973年他还应工业微生物科技情报站和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之邀为《工业微生物》杂志编了一期专刊——“国内外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上利用的概况”等。他所翻译的这些资料,在当时缺乏资料的情况下,给各生产厂和有关单位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正是由于朱宝镛教授对于啤酒和其它酒类的广博学识,以及他倾其一生对中国酿造事业,特别是对啤酒工业的孜孜不断研究和作出的贡献,因而成为中国的“啤酒大王”,蜚声海内外。
五、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一)著作
1.《酿酒工艺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2年
2.《酿造酒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
3.《葡萄酒工业手册》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5年5月
4.《发酵生理化学及发酵工业》(讲义) 乐山技专印 1942年
5.《啤酒工艺学》(南工教材) 南京工学院教材科印 1954年
6.《葡萄酒工艺学》(南工教材) 南京工学院教材科印 1955年
(二)文章
1.使用大米及玉蜀黍代替麦芽制造啤酒的初步实验 南工印 1956年
2.酒逢盛世千杯少(江苏省对台湾广播) 1964年
3.酒花浓缩物的制造院《轻工科技资料》No.11 1972
4.近年来国外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概况 (同上刊)No.12 1972
5.国内外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上利用的概况
《工业微生物》1973年
6.国内外石油发酵的现状 (同上刊)
7.甘油发酵 (同上刊)
8.纤维素酶的发酵及其应用 《工业微生物》1973年
9.酶制剂的动态 (同上刊)
10.国内外微生物在农业上应用的概况 (同上刊)
11.生化工程 (同上刊)
12.水溶性抗氧剂——异构维生素C制法
院《轻工科技资料》No.4 1973
13.酶法制啤酒的试验报告 (同上刊)No.10 1973
14.纤维素酶的工业应用 (同上刊)No.3 1973
15.发酵工业必须认真节约用粮 (同上刊)No.3 1973
16.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 (同上刊)No。4 1974
17.国外现有发酵制品 (同上刊)
18.石油发酵代粮 (同上刊)
19.酶制剂工业及制品 (同上刊)
20.氨基酸、核酸发酵工业 (同上刊)
21.有机酸工业 (同上刊)
22.工业污水处理 (同上刊)
23.日本啤酒工业近况《发酵科技》No.2 1973
24.欧美29国按人口酒精消费量 《黑龙江发酵》N0.4 1974
25.酶法啤酒文摘四则 《黑龙江发酵》No.5 1974
26.1969~1972年全世界啤酒产量 (同上刊)
27.啤酒酿造工艺的最新变革 (同上刊)
28.啤酒连续发酵 (同上刊)No.3 1975
29.淀粉酶和它们的性质 (同上刊)No.4 1975
《发酵科技》No.3 1975
30.国内外啤酒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院《轻工科技资料》N0.2 1975
31.金属对酒类的影响 (同上刊)
32.连续酿造啤酒 (同上刊)
33.酒花浸膏的化学院 《轻工科技资料》No.2 1975
34.国际葡萄酒、蒸馏酒与啤酒行业展览
《黑龙江发酵》No.1 1976
35.日本酿酒工业概况 (同上刊)
《贵州轻工科技》No.3 1976
36.第十五届欧洲啤酒协作会议(EBC)
《黑龙江发酵》No.1 1976
37.第十四届国际葡萄酒会议 (同上刊)
38.快速制造麦芽新工艺 (同上刊)
39.杀戮酵母简介 (同上刊)
40.不经过发芽的大麦芽 《黑龙江发酵》No.3 1976
41.各种发酵饮料的挥发性芳香成分 《黑龙江发酵》No.4 1976
42.酶在啤酒酿造上的应用院《轻工科技资料》No.2 1976
43.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同上刊)
44.从含酶的水溶液中利用水能混合的有机液体的沉降作用制造
容易沉降的酶制剂法 (同上刊)
45.纤维素废物的酶法水解 (同上刊)No.1 1976
46.国外酒的概况和发展《贵州轻工科技》No.1 1976
47.第五届西柏林国际发酵会议简报 《黑龙江发酵》No.1 1977
48.威斯忌与白兰地的芳香成分 《黑龙江发酵》No.2 1977
49.70年代的啤酒科学技术《黑龙江发酵》No.3 1977
50.用蜜二糖酶提高甜菜糖得率的新工艺
院《轻工科技》No.1 1977
51.1970~1976年五年间全世界酒花的产量
《黑龙江发酵》No.1 1978
52.西德的啤酒工业 (同上刊)
53.第十六届欧洲啤酒协作会议简介 (同上刊)
54.拉丁美洲的酿酒工业《黑龙江发酵》No.2 1978
55.美国的啤酒工业 《黑龙江发酵》No.3 1978
56.对中国的酿酒葡萄的调查研究 (同上刊)
57.酶在啤酒工业上的应用 《黑龙江发酵》No.4 1978
58.蛋白质资料(专题报告) (同上刊)
59.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啤酒工业 《黑龙江发酵》No.1、2 1979
60.国外发酵工业动态四则 《黑龙江发酵》N0.3 1979
61.啤酒发酵期间通氧与CO。的控制 (同上刊)
62.甜菜糖蜜连续发酵生产酒精 (同上刊)
63.酒花芳香成分的气相色谱与质谱的分析 (同上刊)
64.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啤酒工业院 《轻工科技》No.1 1979
65.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异构酒花a一酸盐 (同上刊)
66.a一苦味酸的萃取 (同上刊)
67.葡萄酒酵母 (同上刊)
68.大豆蛋白质食品发展趋势《油脂科技》No.4 1979
69.我国传统发酵微生物(专题报告) 《油指科技》No.8 1979
70.世界植物油脂现状和展望《油脂科技》No.3 1980
71.欧洲的葡萄与葡萄酒 《葡萄科技》No.4 1980
72.国外发酵动态五则 《黑龙江发酵》No.1 1980
73.葡萄酒讲座(一) 《黑龙江发酵》No.1 1980
74.葡萄酒讲座(二) 《黑龙江发酵》N0.2 1980
75.葡萄酒讲座(三) 《黑龙江发酵》No.4 1980
76.葡萄酒讲座(四) 《黑龙江发酵》No.1 1981
77.葡萄酒讲座(五) 《黑龙江发酵》No.2 1981
78.葡萄酒讲座(六) 《黑龙江发酵》No.3 1981
79.葡萄酒讲座(七)《黑龙江发酵》No.4 1981
80.葡萄酒讲座(八) 《黑龙江发酵》No.1 1982
81.葡萄酒讲座(九) 《黑龙江发酵》No.2 1982
82.1978年全世界啤酒产量《黑龙江发酵》No.3 1980
83.发酵极毛杆菌生产酒精新工艺 《黑龙江发酵》No.3 1980
84.黄酒工业发展史 《黑龙江发酵》No.4 1980
85.元代诗人周权的葡萄酒诗注解 (同上刊)
86.欧洲啤酒协作会议简介 (同上刊)
87.美洲酿造化学工程师学会简介 (同上刊)
88.国内外发酵大豆食品漫谈
《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专题报告》 1980.8
89.酿酒史话:中国酿酒的起源《中国对外贸易》No.1 1981
90.中国最古老的发酵酒——黄酒 《中国对外贸易》No.2 1981
91.葡萄酒在中国《中国对外贸易》No.3 1981
92.中国的白酒《中国对外贸易》No.4 1981
93.漫话补酒《中国对外贸易》No.1 1983
94.八十年代的啤酒工业 《黑龙江发酵》No.3 1981
95.西班牙的葡萄与葡萄酒 《葡萄科技》No.1 1981
96.意大利的葡萄与葡萄酒 (同上刊)
97.古人笔下的烧酒蒸馏机 《黑龙江发酵》No.2 1982
98.介绍天津中法葡萄酒厂 (同上刊)
99.1980年全世界啤酒产量统计《酿酒》No.1 1982
100.啤酒酿造的有害微生物(上) 《酿酒》No.2 1982
101.啤酒酿造的有害微生物(中) 《酿酒》No.1 1983
102.啤酒酿造的有害微生物(下)《酿酒》No.2 1983
103.廿个主要啤酒生产国的人均消费量 《酿酒》No.3 1983
104.啤酒发酿容器的变迁 (同上刊)
105.欧洲啤酒和其它饮料的生产与消费(上)
《酿酒》No.4 1983
106.欧洲啤酒和其它饮料的生产与消费(下)
《酿酒》No.1 1984
107.读《日本酱油酿造最新技术与研究》书后
《调味副食品科技》No.3 1983
108.无酒精的麦芽饮料《酿酒》No.2 1984
109.日本大豆动态《中国调味品》No.10 1984
110.酿酒古籍钩沉录一 前言 诗经六则 《酿酒》No.3 1984
111.酿酒古籍钩沉录二唐诗将进酒、渭城
《酿酒》No.4 1984
112.酿酒古籍钩沉录三 素问 南方草木状
《酿酒》N0.1 1985
113.酿酒古籍钩沉录四 韩非子 宋人酤酒
《酿酒》No.2 1985
114.酿酒古籍钩沉录五 汉书 酎与酎金 《酿酒》》No.3 1985
115.酿酒古籍钩沉录六 洛阳伽兰记刘白堕
《酿酒》No.4、5 1985
116.酿酒古籍钩沉录七 袁中郎(宏道)觞政
《酿酒》No.6 1985
117.酿酒古籍钩沉录八杜甫 饮中八仙歌
《酿酒》No.1 1986
118.酿酒古籍钩沉录九 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酒楼
《酿酒》No.1 1987
119.酿酒古籍钩沉录十礼记月令酒法
《酿酒》No.3 1987
120.天津葡萄酒厂概况《酿酒》No.4、5 1985
121.从欧美杂志看国外酿造工业 (同上刊)
122.美国啤酒市场《酿酒》No.2 1986
123.啤酒酵母的综合利用 《酿酒》No.3 1986
124.欧洲毒葡萄酒案《酿酒》No.4 1986
125.伏特加及金酒《酿酒》N0.5 1986
126.下面酵母的发酵与成熟 (同上刊)
127.英国酿造学会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简报
《酿酒》No.6 1986
128.欧共体与西德的啤酒官司 (同上刊)
129.漫谈中国药酒的演变《中国白酒协会会刊》1990
(三)科技资料翻译
译著
1.《麦芽与啤酒生物化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60年
2.《食品科学与工艺学辞典》
(英、法、西班牙、德、中文对照)1980年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主要泽者之一)
4.《啤酒译丛、文选汇编》(两册) 《酿酒》杂志社 1985、1986年
5.《葡萄酒工艺与科学》(合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2年
6.《农业工业微生物学》江南大学印 1951单
7.《酵母发酵与纯粹培养》南京工学院教材科印 1953年
8.《酵母与成品啤酒》(编译) 南京工学院教材科印 1956年
9.《葡萄酒》南京工学院教材科印
译作
1.麦芽制造法的进步 院《轻工科技资料》No.11 1972
2.啤酒酒花的有效利用问题 (同上刊)
3.啤酒的连续发酵 (同上刊)
4.啤酒连续发酵生产中生物化学方面的问题 (同上刊)
5.啤酒的芳香成分 (同上刊)
6.1964年度酿造科学技术的进展 (同上刊)
7.发酵工业展望院《轻工科技资料》1973
8.啤酒发酵工程的发展 (同上刊)
9.含高浓度酒精的粉末制造法院 《轻工科技资料》No.4 1973
10.羰甲基纤维素(cmc) (同上刊)
11.固体酒精制造方法 (同上刊)
12.用不发芽的大麦酿制啤酒的试验报告
(同上刊)No.10 1973
13.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澄清与沉淀问题 (同上刊)
14.啤酒的连续生产 (同上刊)
15.酶的提纯《工业微生物》N0.2 1974
16.美国发酵工业展望 (同上刊)
17.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发酵工业 (同上刊)
18.日本葡萄酒现状与发展趋势《黑龙江发酵》》No.4 1974
19.用γ一射线使酒精饮料人工老熟 《黑龙江发酵》No.1 1975
20.啤酒成熟的工艺过程 (同上刊)
21.改良麦芽饮料的风味 (同上刊)
22.干燥酶制剂制造法 院《轻工科技资料》No.2 1976
23.酶在食品加工上的应用(摘译) (同上刊)
(1)用固相酶除去啤酒中的双乙酰
(2)葡糖异构酶在甜菜糖工业上的应用
(3)酶法除去蔗汁中葡聚糖,缩短蔗糖生产周期
(4)酶法缩短蜜饯水果生产周期
(5)耐高温的细菌淀粉酶
(6)用水解酶抑制剂防止泡菜软化
(7)酶法制造果汁乳化剂
(8)酶法制造鱼蛋白胨及调味料
(9)添加溶菌酶使牛奶人乳化
(10)酶法制造速溶茶
(11)用芥子酶改善菜子油的风味
(12)食用菜子饼蛋白质
(13)用水苏糖酶制剂消化助剂
(14)虾类的脱壳
(15)酶法脱脂,制造骨胶
(16)霉菌淀粉酶在酒精工业上的应用
24.啤酒酿造的生物化学 《黑龙江发酵》No.1 1977
25.金属对于酒类的影响 《黑龙江发酵》No.3 1977
26.混合酶的提纯与分级(美国专利) (同上刊)
27.选译关于酶的科学技术汇则 (同上刊)
(1)混合酶中蛋白酶与淀粉酶的提纯和分级
(2)溶液中混合酶的提纯与分级
(3)用合成鞣质从溶液中分离酶和非酶活性蛋白质
(4)细菌来源的蛋白酶与α一淀粉酶成分稳定化
(5)粒化过程
(6)细菌蛋白酶与细菌淀粉酶的脱臭
(7)用多聚阴离子从液体基质分离酶的方法
(8)酶的回收
(9)粒状酶制剂的生产法
(10)用异构酶转化葡萄糖为果糖
(11)稳定酶制剂活力的方法
(12)生产干燥酶或蛋白质制品工艺过程
28.英国的发酵工业 《黑龙江发酵》No.1、2 1979
29.异构α一酸的钾或钠盐 院《轻工科技》No.1 1979
30.酒花的碱液萃取和异构法 (同上刊)
31.用酸从酒花碱性萃取液除去杂质 (同上刊)